展信克
弘扬传统文化,破除封建迷信
倡导科学理念,促进社会和谐

“鬼节”成了一个失落的节日

作者:展信克

香港,市民在街头烧纸钱。图/next

文/袁奉一

今天是阴历七月十四,鬼节。

假如有人特意打电话来提醒你这一点,未免有些令人毛骨悚然。可在华南的很多地方,鬼节是民间最隆重的节日之一,甚至比清明节更为盛大。

“鬼节”成了一个失落的节日

每年的七月十四,港产鬼片中所谓的鬼门关大开之时,家家准备好祭品,还神,祭鬼,让死去的人吃顿好,让活着的人也蹭一顿好酒好菜。在贫乏的农耕时代,只有为数不多的节庆才能改善一下伙食。远在乡下的父母也不忘打电话给游子,提醒他们该过节了,晚饭的时候加点菜。也许还会交代一句,晚上没事别出门。

一般来说,南方人过的是七月十四,北方人过的是七月十五,依佛教习俗就叫“盂兰节”,依道教习俗则叫“中元节”,但民间一律称为“鬼节”。虽然节日与鬼有关,但这却是一个与亲人一起怀念先人的日子。人在异乡,也就没有鬼节可过,只有乡愁了。

2015年农历七月十四,广西柳州,商家将十万余只鸭子铺满道路进行批发售卖。图/东方IC

鬼节:失落的节日

“在北京,没人知道明天是鬼节,没人注意到后天是中元节。在老家,这天市场上从早到晚都能听到鸭子的惨叫声。我虽然很小,但很享受这些惨叫。”五年前的七月十三,来自广西南宁的作家陆源北漂在京城,有此感慨。

在广西,每年七月十四,家家户户都要宰鸭子来吃。鬼节前后,农贸市场附近的街道上便摆满了嗷嗷待宰的鸭子,成千上万,密密麻麻,叫声震天。至于为何要吃鸭,有人说是鸭子是送外卖的,死后可以驮着冥币、房子、车子、童仆、iPad等祭品游过奈何桥,送到阴间的先人手上,也有人说七月中正是鸭子们最肥美的时候,不吃你吃谁?

无论如何,鬼节的习俗和食物,已经成了一种远去的童年记忆,在城市里只得怀念,在乡下亦越来越少。

泰国华人为鬼节准备的祭品。图/Sampuna

在100多年前,满族人富察敦崇生活的北京,中元节仍然是民间的盛事。据富察敦崇在《燕京岁时记》中记载,中元节那天北京“各寺院制造法船,至晚焚之,有长至数丈者”,运河边则有盂兰会,道士们“燃灯唪经,以度幽冥之沉沦者”。

清初,荣陛《帝京岁时纪胜》中记载的中元节更为盛大,“街巷搭苫高台、鬼王棚座,看演经文,施放焰口,以济孤魂。锦纸扎糊法船,长至七八十尺者,临池焚化。点燃河灯,谓以慈航普度”。

汉代以来,每到七月十四,社会各阶层的人都会这样相聚于水滨,嬉戏豪饮,娱人,娱神,也娱鬼。半个多世纪以前,这样的热闹场面也遍布全国各地。如今,只有在华南和港台地区还能看到了。

在盂兰节,香港各区都会举行盂兰胜会。图/香港康文署

二战以后,随着潮州人不断涌入香港,盂兰节成为了香港的民间习俗。在盂兰节的正日七月十四,人们带上元宝蜡烛、金银纸衣以及豆腐、生果、白饭、白酒等简单祭品,到路边“烧街衣”祭祀亡魂,好让那些无依无靠的孤魂饿鬼有一口饭吃,有一件冬衣穿。

所以,鬼节也叫“饿鬼节”(Hungry Ghost Festival),民间的祭祀活动有慈善的性质。鬼节盛行的地方,宗族和民间社会往往也较为发达,很多慈善机构借此机会,给孤寡老人派发“平安米”。佛教与道教结合的鬼节,塑造了中国人的生死观和善恶观。

这天晚上满街飘着烧纸钱的飞灰,看似阴森可怖,其实不也是人间烟火吗?一年中的大部分节日都是欢庆生活的,唯有在清明和鬼节时,旧坟望人来打扫,人们会缅怀死亡。

2001年鬼节,台湾基隆,人们把屋形的水灯放入大海中。图/GETTY

鬼节也是一个儿童节

小时候没有过过鬼节的人,对鬼节的印象也许只有“宜祭祖,忌夜行”,尤其是不要单独去水边与河边,免得被水里的孤魂野鬼拖下河去,当了替死鬼。

为了超渡这些亡魂,人们会在这一天夜里往河里放河灯,据说那水里的鬼便会托着这盏灯,靠着它的指明,泅渡过生死之间最黑暗的一道河流,到达转世投胎的彼岸。

萧红在《呼兰河传》里花了不少篇幅描写东北的盂兰节,放河灯的场面既美丽又忧伤:“灯光照得河水幽幽地发亮。水上跳跃着天空的月亮。……可是当这河灯,从上流的远处流来,人们是满心欢喜的,等流过了自己,也还没有什么,唯独到了最后,那河灯流到了极远的下流去的时候,使看河灯的人们,内心里无由地来了空虚。”

大人们低声地问:“那河灯,到底是要漂到哪里去呢?”

吉林松花江上的河灯。图/视觉中国

小孩则不,他们看着闪烁不停的河灯,拍着手,跳着脚,欢呼个不停。对孩子们来说,鬼节很多时候只是一个儿童节。

在广东西部的一些客粤杂居的地方,大规模的集体祭祀活动虽然已经罕见,可祭祀中用以驱鬼的乐器,却成了小孩的玩具。他们会在这一天削竹为笛,在笛子的末端卷上露兜簕的条状叶子,作为笛子的扩音器,便可以嘟嘟嘟地吹上一天。在外怎么欢闹都行,回了家,家门口摆上一桌祭品,对着朗朗乾坤,还得认认真真地鞠个躬。

民国初年,英国作家裴丽珠曾在北京遇见过一家人过鬼节,人们在焚烧纸钱时,家里的孩童看见跳跃的火光,不由得欢呼叫好,身边的母亲低声呵斥,让小孩保持庄重,因为“今天所有死者离开坟墓回到我们这儿,空中簇拥着看不见的队伍”。小孩不解地问,他们为什么要回来?那位母亲说:“因为他们爱我们,希望我们也爱并祭祀他们。”听罢,小孩立刻安静了,当下磕了个头。

2015年鬼节,四川达州,人们在州河边上祭祀先人。图/GETTY

所以,美国汉学家太史文(Stephen F. Teiser)说:“鬼节促进了对传统边缘角色的接受(将社会各个阶级聚于一处),也肯定了中国主流生活中孜孜以求的理想——孝顺。”1979年的农历七月,太史文在台湾第一次过鬼节,被街上的炮仗声搅得无法入眠。他对中国的鬼节进行了近十年的研究,才理解鬼节对中国人而言,既是一场生死教育,也是一种生存状态。

对于不能在家孝顺父母的人来说,鬼节成了一种同时抵达家人与先人的乡愁,就像那节日里的炮仗声、竹笛声和欢呼声,在每个七月十四的夜晚,总会一齐涌上心头。

“鬼节”成了一个失落的节日

评论区话题:你们那里怎么过鬼节?

上篇腊八节的来历和风俗,传统节日历史悠久 十二生肖百科之辰龙下篇

最新文章

2025年08月
06
农历 闰六月十三
乙巳年【蛇年】
癸未月 丁未日

最新更新

属羊的八字

乐山算命的地方

十二生肖配对表 夫妻属相相生相克表

卧室空调风水注意事项

2025年农历十月二十财神方位详情表

房子改大门方位好吗吗,改大门就改朝向吗?

智商排行榜的4大血型有哪些呢

100观音灵签

节气节日相遇,欢愉与追思相随

民间算命

指纹算命

手相查询

痣相图解

生男生女

眼皮跳测吉凶

喷嚏预测

配对
配对
配对
配对
查询
生日密码